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十八卷
(明)刘基撰
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刻本
吉林省图书馆藏
刘伯温是一位举足轻重的“王佐之才”,他尽心竭力为朱元璋出谋划策,辅佐其创立大明王朝,建立了不朽功勋,一度成为政坛风云人物。他文韬武略兼备,既是兵法中“运筹帷幄”的智者,又是文坛中的“璀璨星辰”。民间流传着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河山刘伯温。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”的说法,足见其地位几乎可与诸葛亮比肩。
伯温其人
展开剩余78%清乾隆十一年(1746)刻本 吉林省图书馆藏
刘伯温(1311-1375),名刘基,字伯温,青田县南田乡(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)人。元末明初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元末曾担任过县丞等职。明朝建立之初,曾任太史令、御史中丞。洪武三年(1370)封诚意伯,故又称刘诚意。正德九年(1514)被追赠太师,谥号文成,后人称为刘文成、文成公。明武宗称其为“渡江策士无双,开国文臣第一”。
刘伯温善文章,与宋濂、高启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并以神机妙算、运筹帷幄著称于世。其思想承接先秦文化之传统,融会百家,经世治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《郁离子》中。元末明初徐一夔在《郁离子》序文中赞道:“公之事业具于书,此元之所以亡也;公之书见于事业,此皇明之所以兴也。”著有《诚意伯文集》。
不徇私情
图片来源于网络
有一次,太祖朱元璋因事责罚丞相李善长,刘伯温劝说道:“他虽有过失,但功劳很大,威望颇高,能调和诸将,不能轻易处罚。”太祖说:“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,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?”刘伯温说:“我与李善长之间是私事,我向陛下建议的是国事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”
后来李善长因病免相,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做丞相,他极力推辞说:“我太嫉恶如仇,不能耐心处理繁杂政务,陛下还是另选他人吧。”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,杨宪与刘伯温关系密切,朱元璋认为刘伯温会赞成。不料刘伯温却反对说:“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,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。”后来杨宪果然因事获罪。
一代之宗
图片来源于网络
刘伯温博学多识,是个“通天地人”的全才式人物,精通天文、兵法、数理等,尤以诗文见长,是元末明初屈指可数的诗文名家之一,《郁离子》《卖柑者言》等皆为名作。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,诗歌之中又以乐府、古体诗为佳。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样,或求雄浑,或求婉约,或求奇崛,或求天然。读其诗,会惊讶于一代帝师,既有“万里封侯,手持酒杯看雪飞”的豪迈,又有“无情明月,有情归梦”的婉约。
其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,后人多有评述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其诗为“沉郁顿挫,自成一家,足与高启相抗”;沈德潜《明诗别裁》赞其“元季诗都尚辞华,文成独标高格,时欲追逐杜、韩,故超然独胜,允为一代之冠。”《明史》称其“所为文章,气昌而奇,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”。
文成故里
图片来源于网络
文成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,是刘伯温的家乡,更是其传奇生涯的起点与归宿。县名取自刘伯温的谥号“文成”,有经天纬地、立政安民之意。有“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”美誉的南田镇就是刘伯温出生和寿终之地。
刘基庙,又名钦建诚意伯庙,地处文成县南田镇华盖山南麓九都村。此庙建于天顺三年(1459),系浙南地区极具研究价值的明代木构建筑群之一。庙门外两侧矗立着两座木坊,分别为明朝正德皇帝御笔亲书的“帝师”“王佐”,不仅是对刘伯温“学为帝师、才称王佐”的称颂,也是对其卓越才能及其为统一中华、建立大明王朝立下赫赫功勋做出的高度评价。
馆藏版本
馆藏《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》十八卷,半页十行,行二十三字,白口,四周双边。八册。
撰稿:桑丽影
初审:黄东霞 复审:钱 进
编审:张 丹 终审:张 勇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账户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