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
血压计上的数字牵动人心,降压药成了“常备军”。然而,高血压绝非简单的“血管压力”问题,中医讲究“治病求本”,找准体质类型、调和内在脏腑、尤其是管理好情绪这把“心锁”,往往是稳定血压、改善症状的“金钥匙”。
图片
“张医师,我血压又高了,头胀得像要炸开,脾气也特别冲!” 诊室里,60岁的王大爷一脸愁容地坐下。经过我的仔细询问、望闻问切后,心中了然:“王老哥,您这情况,中医上叫'肝阳上亢’。您看,您平时是不是性子急、爱操心?最近家里事多,着急上火了?”
王大爷连连点头:“对对对!儿子工作的事烦心,晚上也睡不踏实。” 张医师解释道:“在中医看来,肝主疏泄,调畅情志。长期情志不遂、焦虑恼怒,最容易导致'肝气郁结’,郁久化火,肝阳就跟着往上冲。
这'火’和'风’一上来,血压就高,头晕、头痛、面红耳赤、急躁易怒这些症状就都来了。光吃降压药压数字,这'火源’不灭,'风’不停,症状就难缓解,血压也容易波动。”
“那该怎么办呢?”王大爷急切地问。我告诉他:“别急,我们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给您开几付平肝潜阳、清热息风的中药,比如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白芍这些,把上亢的肝阳压下来。更重要的是,您要学会'熄火’!”
1. 遇事先“缓三秒”:感觉要发火时,先深呼吸三次,默数10秒再说话。给情绪一个缓冲带。
2. 寻找“泄洪口”:培养静心爱好,如散步、听舒缓音乐、写书法、养花。把烦心事“倒”出来,别闷在心里。
3. “子午觉”是宝:晚上11点前入睡(子时),中午小憩片刻(午时),有助于滋养肝肾之阴,制约肝阳。
4. 常按“消气穴”:太冲穴(脚背,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上凹陷处),每天按揉5-10分钟,有助疏肝理气,平息肝火。
图片
王大爷遵照执行。一个月后复诊,他笑容满面:“主任,药吃了,更重要的是您教的法子管用!现在遇事不那么急了,头不胀了,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,血压比以前稳多了!”
“王大爷的例子很典型。高血压在中医看来,肝阳上亢、阴虚阳亢、痰湿内阻等类型很常见,其中肝的问题,尤其与情绪密切相关。
现代人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情绪这把'火’点起来容易,压下去难,但它偏偏是很多高血压反复波动、症状难消的关键'内因’。”
“中医调理高血压,讲究'同病异治’。像王大爷这样肝火旺的,重点是'平肝潜阳’;如果是腰膝酸软、耳鸣、五心烦热的'阴虚阳亢’,就要'滋阴潜阳’;如果是体型偏胖、头晕头重、胸闷痰多的'痰湿内阻’,则需'化痰祛湿’。辨不清体质,调理就难中靶心。”
“药能治病,心能养命。 再好的药方,也抵不过天天生气、熬夜焦虑带来的伤害。管理好情绪,配合适当的食疗(如肝火旺可喝点菊花枸杞茶)、规律作息,这才是稳定血压、改善体质的'长治久安’之道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账户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